在已經架起的中日友誼大橋上,兩國人民絡繹不絕;兩國領導人也頻繁地來往于北京東京之間。
這是架設在一衣帶水之上的“雙層”大橋——既是政府間的,又是民間的,它又是中日兩國人民通向二十一世紀之橋。
『從熱情友好到扎實合作』
華國鋒總理訪日的六天,處處是彩旗鮮花,歡聲笑語。進入五月底的梅雨季節,人民冒著雨,撐著傘,佇立街頭。沿著車隊通過的街道兩側,人們打開門窗,走出陽臺。這些歡迎的情景是動人的。但是,通過這些與往昔似乎并無不同的熱烈、激情的場面,人們越來越明確地感覺到:北京東京之間已經超越了那種單純的激情熱烈的階段,而進入了一種更深、更扎實的合作關系。在東京,華總理這樣講,大平首相這樣講,日本輿論界也這樣講。
這種發展本來是中日友好關系的必然趨勢,這個趨勢并不因日本政壇的風云變幻而改變。因為,“大橋”是有牢固基礎的。一是它有兩千年的歷史淵源,兩國人民本來有著“親近感”。二是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五十年代初開始,就有成千上萬的日本人、中國人為建造“大橋”披荊斬棘,流血流汗。三是在實際生活中,兩國人民在許多方面互有需要,互為補充,而且有便利的條件。當前的國際嚴峻局勢,又使發展這種扎扎實實的合作關系的需要明顯地增加了。甚至可以說是出現了一種“迫切感”。
去年十二月,大平訪華時,華國鋒曾指出蘇聯從中東地區這個“軟肚皮”下手,控制海灣石油產地和石油運輸通道的嚴重性。就在這次談話的三周以后,蘇聯果然在阿富汗動手了。這次兩位總理會談,對當前局勢的估計基本上是一致的。
日本朝野對蘇聯南下印度暖洋的勢頭,首先是從經濟上感受其壓力的。因為,日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中東的石油作為能源來源。阿富汗事件之后,日本驟然增加了危機感。日本不能不從長遠的觀點尋求能源的穩定供應。日本在認真考慮發展“多油源”——從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太平洋產油國進口石油。同時,正計劃大量進口煤炭。許多日本人都在大聲疾呼“迎接第二個煤炭的黃金時代”。而中國則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的鄰國。盡管中國目前能源的生產增長速度還不快,能向日本提供能源的能力有限,但從長遠來說是有潛力的。而日本在資金、技術上同中國合作開發中國的能源,又會加快這種潛力的挖掘。
從中國的角度看,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合作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其中,能源開發也是占首要地位的工業部門。這就是共同的需要。當然,在其他工業部門和農業等部門,都有同日本合作開發的廣闊領域,也都需要學習日本的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
華國鋒在日本經濟團體舉行的午宴上指出,只有兩國經濟合作扎扎實實地發展,中日友好才有堅實的基礎,才經得起驚濤駭浪,而兩國經濟合作,又只有在互有需要、互通有無、互相補充、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才說得上是扎扎實實的。
『既是共同愿望又是時代需要』
從一開始,中日友好合作就不只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的意義超越了雙邊關系的范圍。但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以來國際動亂局勢的加劇,使中日友好合作的含意更加重了,成為動亂的八十年代的時代需要。
進入八十年代,動亂愈增,日本感受到的壓力愈重:蘇聯加快南下暖洋的步子,支持越南向東南亞擴張,使用越南基地威逼馬六甲海峽,在遠東(包括日本的北方四島)增加軍事力量。所有這些,對日本安全構成了一種“綜合”威脅,既包括軍事威脅,也包括對日本的石油供應、東南亞傳統市場等經濟命脈在內的全面威脅。而美國作用的下降,又從相反方向加重了這種壓力的份量。一個月前大平曾說:“美國如今已從超級大國變成一個普通大國。可以對美國威懾力量寄予期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目前,日本朝野都在紛紛議論增加日本自己的防衛力量問題。大平在會談中已經向華國鋒表明,日美盟國關系依然是日本安全保障的核心。但是,日本人討論中的安全保障,是包括防務、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綜合”安全保障。在這個“綜合”的考慮中,同擁有九億多人口的中國加強友好合作關系,自然被認為是重要的。
從中國方面來說,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人也有一種“迫切感”,那就是時間。要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時間是緊迫的,一天也不能浪費。而國際上的動亂使這種“緊迫感”加強了。
因此,中日兩國總理在會談中、在新聞公報中,在許多場合,都宣布這樣一個宗旨:中日友好合作不僅是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且對亞洲太平洋地區以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重要作用。這是時代的需要。
『通向二十一世紀之橋』
中國人民正在爭取在本世紀末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到那時,生活可以達到一個“小康”的水平。中日友好合作,將是通向這個目標的許多橋梁中的一座。日本人民在通向二十一世紀的路途上又怎樣呢?中日友好合作是否也是他們走向未來的若干橋梁之一呢?
在華國鋒參觀日立造船公司堺工廠時,公司的總經理向他介紹說,世界造船業不景氣,日立開工不足。而在這個工廠做工的一個日本工人對記者說:“我希望日中友好下去,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國得到許多活計。我們需要為中國修更多的船。”這個工人的話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什么外交辭令。他是從減少失業威脅的意義上理解中日友好的。堺工廠已經為中國生產了二部海上鉆井平臺,修理了一些中國船。當然,目前中國還窮,這個市場對日本來說還是有限的。但是,事情要從長遠觀點來看。華總理和大平首相都強調從長遠看,從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角度看。這不是一種空泛的議論,而是對未來的實實在在的考慮。
中日兩國人民都在為建設自己的未來勞動著,也都為維護和平而努力。這些,也許就是中日兩國人民這一代、下一代和下兩代要扎扎實實去做的事情,也就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切實具體的內容。
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生前一再倡導“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在中國和日本,都有許多先驅者為了這個口號奮斗終生。現在,他們已經把這個口號傳給下一代,下兩代人去繼續完成,并且給它賦予了更具體的目標,開始了更扎實的工作。他們在迎接八十年代,奔向新的世紀。未來既是有著困難和挑戰,又是充滿希望的。
(備 注:該文原題為《更加堅實的友誼之橋——記述華國鋒總理訪日》,作者為新華社記者穆廣仁,刊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