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農業,全面發展農業,是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農業近二十年來發展不快的原因之一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方針得不到重視,執行得很不好。目前農業內容的構成,偏重糧食種植業,忽視經濟作物種植業和林牧副漁各業,整個農業生產的發展很不平衡、很不合理,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很薄弱,同人民需要和四個現代化的需要之間存在著極其尖銳的矛盾。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盡快地有計劃地改變這種狀況。
多年來,由于我國人口逐年增多,對糧食的需要增大,大家都毫不松懈地抓緊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更由于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形而上學猖獗,我們有些領導同志也錯誤地認為,搞農業就是單純地搞糧食。他們不分地點、條件,片面地抓糧食指標,又根據虛假的指標壓糧食征購任務;新聞報道也片面地宣傳這里糧食“上綱”了,那里“過河”、“過江”了,至于這些地方農業生產的其他方面搞得怎樣,卻很少過問。一個時期,糧食產量的高低成了衡量一個地方農業搞得好不好的唯一標志。于是,有的牧區棄牧種糧,有的林區毀林開荒,有的經濟作物區被迫改種糧食作物,有的湖區盲目圍湖造田,有的在宜林宜牧的山坡地盲目修梯田,致使森林被亂伐,草原被濫墾,土地沙化發展,山林植被損壞,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群眾批評這些作法是“以糧為綱,全面掃光”,不僅使整個農業生產下降,而且糧食作物本身也由于缺少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項目的結合,發展也很緩慢。如不加以嚴重注意,必將繼續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在農業生產上的這個教訓是很沉痛的,現在是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經驗的時候了。
農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需要農林牧副漁五業以及各個方面的結合。一部農業生產發展史,就是農業各部門特別是農林牧三者互相結合、互相促進的歷史。農業必須有林業和畜牧業的結合。林業不僅為人們提供木材,而且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固沙,對農牧業的高產穩產有重大的保證作用,并能保護和美化廣大人民的生活環境。畜牧業不僅為人們提供肉食品、奶制品,改善人們的食物構成,而且為農業提供不可缺少的有機肥料。草原對防止土地沙化、保護環境,也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的國家,森林覆蓋率一般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除了大規模的林區和牧區外,農區也是農林牧交錯分布,緊密結合,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自然條件。國內外農業生產的實踐都證明:農林牧結合是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和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糧食生產關系到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關系到備戰備荒,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抓得很緊。但是,如果認為農業就只是搞糧食,那是十分偏狹的、有害的。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把眼睛只盯在糧食作物上,結果其他各業都被削弱了,人們吃的肉、蛋、魚和油、糖等食物少了,對糧食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食物的營養也很差。從另一方面來說,五業并舉,還能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不斷增長的貨源,為國家增加外匯收入,為農村增加積累、實現農業現代化廣辟財源。五業并舉,搞好位于邊疆的林區、牧區生產,才能逐步改善這些地區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加強我國各族人民的團結,鞏固邊防。
全面發展農業,首先要解放思想。各級領導干部要敢于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規律安排和組織農業生產。我國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域分布多種多樣,有三十多億畝可利用的草原,還有大片宜林的山區和大量水面,當前耕地面積只有十五億畝。如果只在現有的耕地上打主意,農業的路子就會越走越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永遠也解決不了。我們為什么不能解放思想,把搞農業的眼界擴大一下,開動腦筋,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想辦法呢?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為什么不能按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趨利避害,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把全國土地資源盡可能充分地利用起來,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呢?我們為什么不能在統一規劃下,就地取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社隊企業,使農、林、牧、漁和工、副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生產出大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品來呢?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對開展多種經營,動輒扣上“以錢為綱”、“資本主義”的大帽子,扼殺了農業的全面發展,摧毀了因地制宜的多種經營,使得民受其害,國受其害。我們要沖破極左路線在農業生產上設置的條條框框,解放思想,正確地認識農業的綜合構成,讓農業有一個全面發展,使我們的國家、集體和人民逐步富裕起來。
布局要合理。農業合作化以來,我國以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為基礎的落后的農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由于我們缺乏經驗,特別是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一些地方不尊重科學、瞎指揮成災,造成目前農業布局很不合理的局面。全面發展農業,必須建立合理的農業結構,這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化的大農業,要求在較高的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實行區域化、專業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的社會化水平。我們要吸取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地進行自然資源普查和農業經濟區劃,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使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都能各得其所,建立起一個全國范圍的、適合農業生物生態的最優的生產結構。要把長遠規劃和當年規劃、地區規劃和社隊規劃結合起來。要從當前著手,從基礎做起,扎扎實實地工作。當前,從全國來說,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商品糧、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和林業基地,使國家所需要的商品糧食、棉花、油料、糖料、果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等,有一個可靠的保證。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我們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它辦好。
政策要兌現,措施要落實。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中指出:“要尊重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的自主權。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接受國家計劃指導的前提下,基本核算單位有權因地因時制宜地進行種植,有權決定增產措施,有權決定經營管理方法,有權分配自己的產品和現金,有權抵制任何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的瞎指揮。”這些有關政策對全面發展農業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各級黨政領導機關要切實貫徹執行。要認真落實促進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的政策規定,關心廣大農民、牧民、漁民的物質利益,充分發揮他們發展各業的積極性。要保證經濟作物區、林區、漁區社隊的口糧標準不低于附近產糧區,牧區社隊的口糧標準要保證適當的定量,使他們安心搞好主業。政策要保持穩定,不能朝令夕改。各部門的支援都要保證說到做到,取信于民。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應和征購任務的調整,要具體研究,及時解決。物資供應、產品收購、稅收制度、交通運輸、市場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要有相應的安排,不能互相脫節,貽誤農時。
要用唯物辯證法指導農業全面發展。黨中央提出,在貫徹執行“農林牧副漁并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時,特別強調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領導農業的同志,在安排工作、制訂計劃時,對農業的內容一定要有一個廣義的理解和全面的考慮。進行農業基本建設、制定農業機械化規劃和在財政、信貸、物資供應上,都應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要全面反映和考核農林牧副漁各業的成果,不能再片面地追求糧食指標而忽視其他各業。基本核算單位在安排種植計劃時,要發動群眾,依靠老農,集思廣益,堅決克服主觀主義;要把國家計劃指導和因地制宜兩個原則結合起來,不要只顧一頭。對農業先進單位也應該全面考查,不能只看糧食指標。目前,春耕季節已經到來,各地要統籌安排,搞好今年各項生產和種植計劃的落實工作。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幅員廣大,有適合發展種植業的遼闊平原,有適合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的連綿群山,有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大片草原和草山、草坡,有適合發展漁業的浩瀚的江河湖海,資源豐富,山河壯闊,祖國大地處處是生機。只要我們的方針政策對頭,把億萬農民、農村干部、農場職工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我們的農業前景是無限美好的。
(選自1979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