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在线观-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www.国产福利|www.xfjewelry.com

華國鋒紀念網 > 歷史文獻

人民日報社論:把紡織工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979-03-29來源:人民日報編輯:

在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時候,必須調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關系。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要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計劃。現在黨和國家對發展農業已經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對發展輕工業也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因此,在建設方針上要來一個調整,先搞那些容易搞、上得快、見效快、能盈利、換匯多的行業。這樣做,還可以更多地容納勞動力,對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發展紡織工業,就是這樣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

紡織工業對于繁榮城鄉市場的商品供應、保證人民生活需要、增加財政收入、發展對外貿易,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這里有三筆賬可以算:紡織品在我國城鄉市場商品零售總額中占五分之一;紡織系統提供的利潤和稅收,近年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十分之一;紡織品出口換匯,近年在全國出口換匯總額中占五分之一以上。從這幾個數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加速發展紡織工業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重要一環。

紡織工業要把為國家四個現代化作更大貢獻,同紡織工業本身的更大發展,辯證地統一起來。這就是說,要在努力多做貢獻的過程中,取得本身的發展壯大和實現現代化。要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把生產搞得多快好省,把經營管理搞得卓有成效,為城鄉市場和出口外銷提供數量更多的高質量紡織產品,為國家積累更多的資金,增加更多的外匯收入。只有我們的經濟底子逐漸雄厚,國家支付能力逐漸增強,才有可能逐漸增加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資。紡織工業作為一個積累資金多、換外匯多用外匯少的工業部門,必能在國家的投資安排中取得應有的份額,加速本身的建設步伐和現代化進程。新中國建立以來,紡織系統的一些老基地,如上海市和江蘇省常州、無錫、南通等市的許多紡織企業,正是這樣走過來的。一些為市場和用戶服務得好、積累資金多、出口換匯多的企業,往往是設備技術面貌變得快的企業。為國家作出貢獻,企業本身也取得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取得更大發展。如果有更多的工業部門和企業都這樣做,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將會愈來愈快。

堅決按照農、輕、重次序安排計劃的建設方針,為紡織工業的更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紡織戰線必須解決一系列新出現的問題,在方針、政策、體制以至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紡織系統應該抓住紡織工業生產、建設的關鍵,從實際出發,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全力抓好三件事。一是把紡織品的質量、品種、花色不斷提高到新水平,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使全國城鄉市場絢麗多采,把出口商品搞得好上加好。抓住了這一環,就抓住了紡織企業各項工作的牛鼻子,就能把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工藝設備的改善帶動起來了。二是把擴大紡織品出口換匯的任務迅速落到實處,為了增強國際支付能力,必須盡快地抓出成效,紡織工業本身也能從中得到更快的發展。三是有效地對現有企業進行“挖潛、革新、改造”,抓好了這一條,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和現代化建設就有了鞏固的“根據地”。此外,對于紡織科學技術現代化和管理現代化以及人才培養等工作,也要抓緊抓好。

各地紡織工業的發展,都要從本地資源、市場、能源等因素出發,力求做到經濟合理,不能離開經濟效果,片面地強調地區的自給自足。

為了取得紡織工業的更快發展,必須摒棄單純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做法,改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一切生產、建設和經營管理的方案,都要進行周密的經濟比較,用較少的勞動耗費取得較大的經濟效果。“吃大鍋飯”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要下決心把公司、企業真正辦成擁有必要的經營管理權的經濟組織,明確各級的經濟責任。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采用經濟手段促使企業改善生產經營工作。以促進紡織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為例,就可以采取一系列經濟手段:對于提高質量和增加新品種、新花色有突出成就的企業,在給予政治鼓勵的同時給予經濟獎勵;完不成質量指標的企業,不得提取企業基金;實行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從價格政策上鼓勵企業創名牌、保名牌;普遍采用商標,并允許做廣告,進行競爭,等等。在促進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原材料、動力消耗,增加盈利等方面,也都要研究、采用相應的經濟手段。

發展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能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紡織生產計劃,對于國家市場商品的供需和貨幣流通的平衡,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那種認為紡織工業“可擠可讓”的觀點,不利于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只會促使比例失調。為了大力發展紡織工業,除了紡織系統全體職工積極努力外,國家對于紡織工業計劃內需要的動力和各種原材料,首先是電,應該給予保證。近年來,電力供應跟工農業生產需要的矛盾很大。現在國家規定,在權衡各種得失因素時,即使在用電供需矛盾很大的情況下,也要保證紡織工業用電。要把“可擠可讓”改為“重點保證、優先供應”。這樣安排,對國民經濟全局有利,各地區和各部門要確保落實執行。

紡織工業為國家積累資金、換取外匯很多,可以說象一棵“搖錢樹”。但這棵“搖錢樹”需要多方面的培育。要使紡織工業生產上得快,必須建立良好的工商關系,并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正確的政策。這也就是常常說的,“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特別是當前,工業、財貿各部門都在實行工作重點的轉移,改進管理方式方法,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需要工商之間相互幫助,商量解決,而不能各行其是。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好產銷銜接問題。

紡織企業要努力做到產品適銷對路,千方百計提高競爭能力。商業部門對紡織企業內的合格產品,要按計劃收購。紡織企業超產部分或試制的新產品,商業部門選購后,多余的部分允許紡織企業在國家統一價格下自銷或委托商業代銷。為了迅速擴大紡織品的出口換匯,工貿之間應該通力合作,共同制訂出口方針,共同進行對外談判、簽約,共同進行國際市場商情的調查研究,共同扶植出口基地和專廠,共同把生意做活。

讓紡織工業的生產建設搞得多一點,快一點,這是根據近三十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抓輕工業,以輕養重,這同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計劃的方針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樣做,重工業的發展不會慢,反而會更快。我國人口多,市場大,而工業的底子薄,資金積累有限,不這樣搞,工業的速度快不了。我們要擴大國際上的經濟交流,引進先進技術,更要走這條路。只有這樣,才能擴大出口,多換外匯,增強支付能力。

(選自1979年3月29日《人民日報》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