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貫徹執行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抓緊落實發展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的同時,還應搞好調查研究,認真學習國內外的一切先進經驗,對全國農業發展作好全面規劃。全國科學大會制定的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研究列為重點項目的第一項。這是制定農業發展全面規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工作,是因地制宜指揮農業生產、實行科學管理的一個基本功。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生物,不論是植物栽培、植樹造林、動物飼養或者水產養殖,都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深刻影響和制約,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我國幅員遼闊,農業自然資源豐富,東西南北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為了充分地合理地發掘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經濟潛力,我們必須查清各地自然條件和農業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以及農業經濟條件(人口、勞動力、畜力、農產品加工工業、農業技術裝備、交通運輸條件等);在這一基礎上,按照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的客觀規律,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劃分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農業區域。這對于因地制宜、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指導農業,要依各種不同地區而采取不同方法,??不但在大的區域之間要有分別,就是在一縣、一區、有時甚至在一鄉之內,也要有這種分別。”還說:“周密研究客觀情況,根據不同地方與不同時間,提出確定的要求,解決增產的條件”。(《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摸清資源的分布、數量和質量,一方面直接為當前農業生產建設服務,一方面劃分農業區域,找出不同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同的方向和途徑。這是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我們應當充分重視。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不是一項新的工作。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和在文化大革命前,有關部門曾經組織隊伍開展過這項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后來,由于林彪、“四人幫”煽動極左思潮,這項工作被扣上“修正主義”、“復辟資本主義”等等莫須有的罪名,遭到全盤否定。這方面的機構被撤銷,隊伍被解散,資料被銷毀,許多熱心于這項工作的領導干部和科研工作者被批斗。一些地方的負責人員,無視客觀規律和資源特點,搞瞎指揮,嚴重破壞了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平衡,破壞了農業的合理布局。這是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應當接受教訓,尊重科學,按照客觀規律辦農業。把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開展起來,我們就可以摸清情況,為作好農業生產規劃和正確地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系統的資料和科學依據,減少盲目性,增強科學性。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偉任務,對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區劃工作提出了新問題和新要求。無論是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學化,都要求進行新的農業區劃,以便分區規劃、分類實施。現代化農業生產要逐步實行種植的區域化和生產的專業化,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為了避免在大范圍內違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破壞自然資源和自然界生態平衡,引起巨大損失,必須對自然生態系統經人們改造利用后可能引起的近期和遠期的變化進行科學預測、預報和動態監測,以便在大范圍內掌握因地制宜原則,考慮自然條件的適合性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適合性。當然,農業區劃要遠近結合,首先要從現實出發,為當前生產服務,然后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完善。就當前來說,要在普遍查清資源的情況下,研究每個地區如何正確地完整地貫徹執行“農林牧副漁同時并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確定主要是發展農業還是林業、牧業、漁業,或者農林牧并舉。發展農業,要研究主要種什么作物,施什么肥料,采取什么灌溉方式,實行什么耕作制度和使用什么農業機械。要集中力量研究如何建設好一批商品糧、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和林業基地。要運用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使農林牧副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和地區布局,促進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全面發展。通過對整個農業的調整,逐步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和各地的適合農業生物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最優的生產結構。
要走我國自己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進行農業現代化的區劃工作,要認真學習和吸取國外的經驗教訓。有些國家過去在農業上也曾發生過亂墾濫伐、破壞資源、惡化生態系統的現象,但在遭到自然界的懲罰后,他們已經接受教訓,重視這方面的基礎工作,注意資源的調查、保護、合理利用和更新,注意創造良好的生態系統,并為此建立了一套相應的科研機構和行政機構,制定了一系列保護資源的經濟法規。這些國家農業區域的形成,對發展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水平,也起了重大作用。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當然,我國的自然條件、資源情況、農業生產的歷史狀況,和他們不盡相同;我國的社會制度和他們不同;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家底很薄,社會經濟條件和他們也不同。因此,對外國的任何先進經驗,無論是區域化、專業化還是機械化,等等,都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而必須根據我國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的具體情況,走一條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當前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首先要把隊伍重建和組織起來。這個工作涉及自然、經濟、技術多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很強,要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組織一支多學科的隊伍,才能進行多兵種的聯合作戰。各學科之間要協調步驟,密切配合,共同研究,避免單一學科研究的局限性。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虛心向當地群眾請教,溯根追源,實事求是,摸索規律。區劃工作的步驟,要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由粗到細,由近及遠,逐步深入,分階段出成果。要有鮮明的生產觀點,在近期內,可以利用和整理現有資料,先搞出一個簡明的初步的區劃方案,以應生產計劃部門的急需,使統一的規劃任務合理地分配落實到各地。要對多年來已經變化的情況,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預示遠景發展方向。要實地調查與資料分析相結合,全面調查與典型深入相結合,單項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
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對農業生產的重大作用,但也必須看到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恩格斯曾經精辟地指出,我們對自然界不能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那樣一味掠奪,這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人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但人同其它動物最后的本質的區別,在于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支配自然界,使它為我們的目的服務。這是人類和自然的辯證關系。從事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工作的同志的任務,就是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為改造自然、加快農業發展制定正確的戰略藍圖,為廣大人民服務,為子孫后代造福!
搞好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關鍵在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多年來,農業的發展缺少全面的有科學根據的區劃方案,以及根據區劃方案制定的發展規劃,這在全國是如此,在各省(市、自治區)、地、縣也是如此。現在,國務院成立了全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委員會,各地也將成立相應的組織,上下結合,同時開展工作。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全黨全國人心之所向。各級領導要通過這項工作,學會用嚴格的科學態度指揮農業生產,贏得領導現代化農業的主動權。
(選自1979年4月14日《人民日報》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