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切接待』
在接待方面,南斯拉夫鐵托總統給我們上了現實生動的一課。華主席一行到達布里俄尼島,受到鐵托總統親切熱情的接待。當華主席乘坐的快艇抵達布里俄尼島碼頭時,鐵托總統迎上前去同華主席熱烈握手、擁抱。少先隊員向華主席獻了鮮花。然后,鐵托總統同華主席一起乘坐敞篷車,在歡迎群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中,前往布里俄尼賓館。
華主席是8月25日下午乘飛機離開薩格勒布,途經普拉轉乘快艇到布里俄尼島的。兩國領導人在軍艦上繼續友好會談。
8月26日,華主席在鐵托總統陪同下,游覽了亞得里亞海。鐵托總統陪同華主席登上“海鷗”號教練艦時,官兵列隊致敬。
9時30分,“海鷗”號從布里俄尼起航,沿著伊斯特拉半島向西北行駛。三艘巡邏艇和兩艘魚雷艇護航。
“海鷗”號在深藍色的亞得里亞海平穩地前進。這時,海面上泛起銀色的浪花,甲板上陽光明媚,空氣清新,微風迎面徐徐吹來,令人心曠神怡。華主席和鐵托總統一面欣賞著秀麗的景色,一面親切地交談。
“海鷗”號行駛到南斯拉夫著名旅游區羅維尼市附近的海面時,12架南斯拉夫“海鷗”式戰斗機、2艘導彈艦、4艘火箭艦、4艘魚雷艇疾馳而過,向華主席和鐵托總統致敬。鐵托總統指著飛機和軍艦對華主席說,這些飛機和軍艦都是南斯拉夫自己制造的,對于保衛近海非常有效。
華主席和鐵托總統在“海鷗”號上,在非常親切的氣氛中繼續進行了會談。會談后,華主席和鐵托總統共進午餐。席間,鐵托總統衛隊的樂隊演奏了歌頌鐵托總統和歡迎貴賓的歌曲,以及南斯拉夫的民歌和革命歌曲。午餐充滿了熱烈友好的氣氛。雙方工作人員將拍攝的有兩國領導人的照片,當面送請兩位領導人簽名,兩位領導人高興地滿足了大家的心愿。
8月27日下午,華主席前往鐵托總統在萬加島的休養地看望他。
總統的住處是一所用石頭砌成的平房,坐落在綠樹叢中,環境十分幽靜。
華主席乘汽艇來到布里俄尼群島中的萬加島時,鐵托總統在住所門前迎接華主席。他風趣地說:“請您來參觀我的農業聯合企業。”
鐵托總統陪同華主席首先來到一個小車間,這里有車床、打鐵工具、電焊設備,以及坦克、電氣機車等模型。鐵托總統告訴華主席:“這是我勞動的車間。”華主席說:“參加勞動和活動,可以使人長壽。”
接著,鐵托總統親自駕駛電瓶車,同華主席一起來到果園。這里,葡萄滿架,桃李滿樹,清香撲鼻。
在果園旁邊的酒窖里,華主席觀看了貯藏在這里的各種酒。華主席、鐵托總統在酒窖客廳里,一邊品嘗克羅地亞出產的葡萄酒,一邊交談。雙方工作人員也一起舉杯品嘗。我記得自己使用的是一只水晶玻璃制造的靴式酒杯,容量不少,造型別致。
華主席圓滿結束對南斯拉夫的訪問,鐵托總統在布里俄尼島碼頭送行。
8月29日,華主席圓滿結束了對南斯拉夫的正式友好訪問,從布里俄尼島去普拉乘專機前往德黑蘭。
在飄揚著中南兩國國旗的布里俄尼島碼頭前的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
上午8時30分,鐵托總統來到華主席居住的布里俄尼賓館。兩位領導人登上敞篷車,一起抵達布里俄尼碼頭。歡送的群眾在碼頭旁揮動著兩國國旗和鮮花。
當華主席和鐵托總統走下敞篷車時,穿著白色服裝的海軍樂隊,高奏中南兩國國歌,鳴放禮炮。接著,華主席由鐵托總統陪同,檢閱了儀仗隊,隨后,同前來歡送的南斯拉夫各位領導人一一握手告別。
華主席親切地對鐵托總統說:“感謝尊敬的鐵托同志對我們的歡迎和接待,希望今后有機會再次同你見面。”鐵托總統高興地回答說:“在中國見面。”
當快艇離開碼頭時,華主席和鐵托總統相互微笑揮手致意,群眾熱烈歡呼鼓掌。
『印象深刻』
華主席及代表團成員,對參觀貝爾格萊德農業聯合企業都印象很深,很感興趣。人民日報社記者迎秀對此作了專題采訪。他說: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走進任何一個食品店,都可以看到印有“貝科倍”標記的許多精美食品,從奶、肉制品、糖果點心、果汁果醬到葡萄美酒,從各式甜咸面包、花樣不同的干面條到成品菜,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貝科倍”是貝爾格萊德農業聯合企業的簡稱,它是南斯拉夫數一數二的大型農業和食品加工聯合企業。貝爾格萊德120萬人吃的面包、牛奶、肉以及蔬菜、水果等等,基本上靠它供應。因此,人們親切地把它稱作貝爾格萊德的“大廚房”。
白手起家的沼澤農場。從貝爾格萊德市向北走不多遠,公路兩旁接連出現大片茁壯的玉米和綠茸茸的三葉草。這已是“貝科倍”的田地了。這塊平原是塔米什河注入多瑙河的交叉處,是兩河之間的一塊三角地。30多年前,這里是一望無際的沼澤,蘆葦叢生,水塘棋布,蚊蟲肆虐。步入農場,放眼四望,除去聯合企業的加工廠和其他建筑以及工人住宅區的高大樓房外,到處是生機勃勃的農作物。
“貝科倍”的前身是一個國營農場。1945年底,從法西斯鐵蹄下解放不久的南斯拉夫百廢待興。為了解決首都居民的糧食問題,政府決定在北部建一農場。這一決定,吹響了向沼澤要糧的戰斗號角。要造田,首先要排水、筑堤。當時,沒有什么機器,人們揮舞著鐵鍬和鋤頭,喝著含有泥沙的水,向大自然進軍。辛勤的勞動,收獲了糧食,逐步養起豬、牛。進入20世紀50年代,農場開始搞一些簡單的食品加工,生產人們必需的黃油、奶酪和一些肉類。
食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有了加工工業之后,由于收入顯著增加,資金的周轉和積累加快,使擴大再生產有了較好的條件,農業像是長了翅膀。從此,農畜產品完全被作為加工工業的原料。就這樣,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相輔相成、互相依存著前進,步子越跨越大。主人強調說,農產品就地加工,農業同食品工業相結合,是從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是使農業和它的加工工業得到均衡、快速發展的可靠途徑。“貝科倍”的發展歷史就是最好的見證。
“貝科倍”30多年來從4000多公頃土地發展到10萬公頃,從鐵鍬、鋤頭發展到1500臺拖拉機和450臺聯合收割機,從5名工程技術人員發展到3000多名。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它不但把貝爾格萊德郊區三個類似的企業聯合在一起,而且還逐步同其他地區的一些企業聯合,發展成一個擁有2.3萬名職工的大企業。它除農業生產外,還飼養著5萬頭牛(其中2萬多頭奶牛),12萬頭豬。擁有糧食、肉奶加工和制糖、釀酒等幾十家工廠,生產800多種產品,年產糧食17萬噸、甜菜16萬噸、葡萄2萬噸、其他水果4萬噸、肉類產品2.8萬噸,牛奶1億升,等等。
“貝科倍”產品包裝用的紙、塑料和薄鋁容器等,也是聯合企業的一個工廠自己生產的。不僅如此,為了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以增加收益和方便群眾,聯合企業還擁有大小500多個零售商店和許多旅館。
農業聯合企業的“大腦”。南斯拉夫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貝科倍”當然也不例外。它發展到如此規模,并不是靠國家資助,而是自負盈虧,一點一滴地積累資金,通過精心經營逐步成長起來的。它已成為農牧業機械化、加工工業現代化的先進企業。在它不斷采用新工藝、改進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的過程中,科研工作起了重大作用。聯合企業的工作人員強調,采用最新科學成就,是“貝科倍”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則。
“貝科倍”附設的科學研究所,擁有科研人員400多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有50人。研究所的所長助理雅科夫列維奇博士說,研究所在1961年成立時只有十幾個人,隨著企業的發展,它從研究優良品種、新工藝擴大到研究產品的包裝、運輸、銷售以及企業的經營管理,當時已有12個部門了。它的工作方針極為明確,就是同企業的生產密切結合、為生產服務,用生產成果來檢驗。因此,“貝科倍”的人們滿意地把它稱為聯合企業的“大腦”。
改造小農經濟的橋梁。“貝科倍”和南斯拉夫其他大型企業一樣,是社會所有制的。它的迅速發展,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生產的優越性。此外,作為農業的聯合企業,它還負有另一個極其重要的使命,這就是團結和帶動個體農民,使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對那些按法律規定擁有10公頃以下土地的大量個體農民,怎樣進行引導和指導?怎樣發揮他們的生產能力?任務就落在農工聯合企業肩上。他們根據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關于改造小農的明確方針和政府的有關法令,首先大力發展聯合企業的生產,使它作出榜樣,積蓄力量,然后逐步吸引農民同聯合企業合作。用南斯拉夫人的話說,是使農民自愿地同企業進行“聯合勞動”,以提高生產水平、增加收益。“貝科倍”在這方面的工作也很出色。只有生產不斷發展,改造小農的工作才能隨之前進。由此,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產力的發展對改變生產關系的作用。
“貝科倍”是南斯拉夫眾多農業和食品加工聯合企業之一。正是這些企業,雖然只占全國耕地面積15%,卻提供一半的商品糧。它們使南斯拉夫從缺糧國變成余糧國,在團結和帶動個體農民方面,都作出了貢獻。
『改革借鑒』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部長朱良在他寫的《中南兩國恢復關系始末》一文中說:國際上對華國鋒這次訪問南斯拉夫反應很強烈,說中國領導人跑到蘇聯的“軟肚皮處去了”。除了蘇聯緊張不安外,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反應都很積極。
中羅、中南友好關系的發展,兩國最高領導人的互訪,對中國后來的改革開放,應該說是起了積極的作用。華主席同陪同人員在內部議論了這次訪問的收獲。根據一位主要陪同人員回國后的傳達,“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幾點”:
華主席說,南斯拉夫的基本制度“工人自治”有好的一面,發揚民主,調動地方、基層工人群眾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各共和國權力過大,聯邦中央的權力分散。在鐵托威望很高的時候不會出問題,一旦沒有這么高的權威,可能會出事。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如果權力太分散,搞諸侯割據,就不得了。
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的對外經濟合作完全開放,搞補償貿易,吸收外國投資,合作經營,生產協作等等,看來也沒有損害國家主權。
南斯拉夫認為,吸收外國貸款有利,因為利率低,歸還期限長,而且美元貶值很厲害。我們為“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而自豪,南斯拉夫同志很羨慕,說:“中國信用那么好,我們想借外國貸款都借不到,而你們不想借。”華國鋒說:“看來我們吸收外國貸款似無不可。”
南、羅的企業與中國同類的企業相比,它們的規模、設備都不如中國,但效率比中國要高很多,企業還能擠出一部分產品出口換外匯;而我們關門自己搞,既不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又由國家壟斷出口,企業產品不能進入國際市場去接受外國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裁判。
南、羅方面幾次談到,除了在戰爭狀態或其他特殊情況,對外國搞無償援助的做法不好。我們一直強調不做“軍火商”(當時是指責蘇聯),白送人家軍火,甚至連成本也不要。
在參觀的許多單位中,大家印象特別深的是貝爾格萊德的農工聯合企業(后來在中國也很出名, 企業的中文譯名為“背靠背”)。它不僅搞農、牧、畜業,還搞加工,從粗加工到最后成品,還有自己的銷售網點。華主席要到四川搞一個“背靠背”,北京搞他幾個。
訪問期間代表團內部議論時,華主席多次講到這樣兩個觀點:一是,10多年來,我們跟國外的差距拉大了,一般來講,是15年到20年的差距。世界上這10多年來搞了一次工業大革命,變化很快。過去由于“四人幫”干擾破壞,以致我們國內對工業革命的情況基本上不知道。“四人幫”耽誤我們這10年,正是世界上技術突飛猛進的10年。而我們的技術,總的來說是停滯不前,甚至比過去退步,因此,跟國外的差距,就格外拉大了。二是,了解國外的情況之后,我們更有信心,實現四個現代化可以提前。代表團成員們說,華主席講的這兩個觀點很重要,實際上就是講的我們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華主席指出:“我們要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首先是思想再解放一點。華主席在出國訪問期間多次同代表團成員提到,現在全黨要解放思想,要圍繞著現代化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還必須破除一些舊概念、舊框框、舊習慣,打破小生產的狹隘眼界。華主席多次講,我們很閉塞,消息不通。我們缺乏現代化知識,不改革,快不了。
我們的現代化的路子怎么走?華主席說,一個辦法是以現代的先進技術作為起點,把世界先進的東西都拿過來,為我所用,在使用、學習、改造、創新的基礎上,從70年代的水平起步。
華主席講,我們要采取靈活的方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地發展對外貿易。這是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決策。他又說,引進先進技術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貸款比分期付款好,完全不涉及主權問題。最近中央已經下決心,可以向國外貸款,有借有還,有什么了不起!我們貸款給人家,也可以向別人貸款嘛。補償貿易,合作辦工廠,都可以考慮搞。
華主席說,這次看到南斯拉夫、羅馬尼亞都很注意發揮經濟方法、經濟手段、經濟組織的作用,他們工農業生產發展得快,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同這個特點分不開。
代表團成員有人建議借鑒羅、南兩國的按勞分配原則,改進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華主席在出國期間也曾多次講,我們要堅決地實行按勞分配。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不能干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他還講:今后我們職工要考核,干部也要考核,年年要考核,作為提工資的依據。調整級別,要每年提,貢獻特大的,要越級提。
代表團成員有人講,華主席幾次講過,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兩個問題可能拖后腿,一個是工業技術落后和管理落后的問題,一個是農業問題。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基礎。農業上不去,就會拖住四個現代化的后腿。華主席說,這次我們到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看到他們的農業發展很快,很突出的一條是農副工相結合。
華主席很重視貝爾格萊德“貝科倍”的經驗,華主席請他們的經理到我國訪問。雖然我們不能全盤照搬,但他們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他們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華國鋒認為這次訪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開闊了眼界,有助于解放思想,找到了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差距。我們要爭取時間趕上去。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到200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信心。他說:我贊成省委書記們出去多看看。
在這次訪問后,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出現了一次訪問南斯拉夫的高潮。■
(該文摘自《黨史博覽》雜志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