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在线观-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www.国产福利|www.xfjewelry.com

華國鋒紀念網 > 研究著述

楊宏雨 周瑞瑞:中國共產黨十一大平議(2)

2014-02-02來源:哈師大學報編輯:

 【接上一篇】


『二、十一大召開的歷史訴求』

所謂歷史訴求,簡單地說,就是歷史的要求是什么。通常在分析歷史時,這部分內容可以作為歷史背景的一部分。為了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十一大的價值與意義,筆者把它單列出來。

1、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去世,“四人幫”的垮臺,導致中共黨內巨大的權力真空,中共迫切需要重建中央領導核心。

有人認為,迅速召開十一大是華國鋒急于解決自己作為黨的領袖的合法性問題。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華國鋒作為中共領袖的合法性有二條保障:(1)毛澤東的授權。1976年2月,根據毛澤東的提議,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在毛澤東的提議下,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設立第一副主席,這在中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表明毛澤東在生命的最后關頭選擇了華國鋒作為他的接班人。在毛澤東一言九鼎的時代,華國鋒作為接班人的合法性無人敢有異議。(2)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追認。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被隔離審查。當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召開會議,通過了華國鋒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決定,并提請黨的十屆三中全會追認。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追認華國鋒同志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決議》。至此,華國鋒作為黨的領袖,已經具有了程序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考察一下中共十大選出的中央領導集體的變動情況,就能看出重建中央領導核心是十一大的重要任務。1973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大,選出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24人,合計319人。在195名中央委員中,毛澤東等21人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吳桂賢等4人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在政治局21個委員中,毛澤東等9人當選為常委。按照中共的領導體制,中央政治局為黨的領導核心,政治局常委是核心的核心。

1974年9月,經毛澤東同意,李德生辭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的職務,保留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從9人減少為8人。1975年1月,十屆二中全會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由原來的21人增加到22人,常委由8人回到9人。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政治局委員減少為21人,常委減少為8人。1975年12月,康生去世,政治局委員減少為20人,常委減少為7人。1976年1月,周恩來去世,政治局委員減少為19人,常委減少為6人。1976年4月,經毛澤東提議,華國鋒為黨的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同時免去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政治局委員減少為18人,常委仍為6人。1976年7月,朱德去世,政治局委員減少為17人,常委減少為5人。1976年9月,毛澤東去世,政治局委員減少為16人,常委減少為4人。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拘捕,政治局委員減少為12人,常委減少為2人。1977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政治局委員增加為13人,常委增加為3人。

從以上敘述中可以看出,十大及其后黨的中央全會增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26人(十屆一中全會選出的25人,加二中全會增補的鄧小平)只剩下17人(政治局委員13人,候補委員4人);中央政治局常委11人(十屆一中全會選出的9人,加隨后增補的鄧小平、華國鋒)僅剩下3人,接近原有總數的四分之一,不到原有總數三分之一。顯然,無論是從中央政治局還是政治局常委來看,黨的“十大”產生的領導核心已經殘缺不全。

不僅如此,粉碎“四人幫”以后,一批冤假錯案得以平反,很多老同志復出,但限于黨章的規定(黨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不能選舉中央委員),一時無法進入中央領導集體。

2、適應“文革”結束后中國發展的需要,讓國家的政治生活走上正常化的軌道。在“文革”中,毛澤東以其一言九鼎的地位,打破一切框架,自由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造成了中國政治生活極端無序和非正常化。比如文革初期設立中央文革小組凌駕于政治局之上,鼓勵學生停課鬧革命,鼓動各地踢開黨委鬧革命,砸爛公檢法等等,由此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動蕩。九大和十大以后,政治秩序雖有所恢復,但也僅在1975年召開了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協、共青團、婦聯、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的活動仍沒有恢復。帶“文革”特征的紅衛兵、紅小兵組織仍在活動。

3、承接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制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戰略方針。中國共產黨掌握國家政權以后,逐漸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所謂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5年1月,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上重申了這一戰略目標,并把時間定為在20世紀末。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從1964年提出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歷史已經過去了近12年。盡管這十二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文革的動蕩,總體上進步不大。1976年10月,以“四人幫”的粉碎為標志,“文革”正式結束。但此時到2000年,已不足25年。要完成上述目標,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迫切需要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中來。

4、為解決“文革”中的是是非非定下基調。1976年10月,華國鋒等人打著繼承毛主席遺志的旗號,抓捕了“四人幫”,為十年“文革”劃上了句號。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即如何看待毛澤東晚年的政治理論和實踐,特別是文革。粉碎“四人幫”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國內國際都有不同的聲音,這就是所謂“非毛化”的議論 ,這些論調增添了中共合理評價毛澤東和文革的難度。(未完轉下一篇)

(該文摘自《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