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湖南報刊載的《可貴的革命干勁》一文,介紹了毛田區的群眾和干部在黨的領導下,鼓足革命干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色事跡。這個區,一九六二年糧食總產量,比歷史上產量最高的一九五八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八;生豬,每戶平均存欄一點二頭;造林三萬多畝;其它生產和建設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集體經濟。毛田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偉大紅旗的結果,是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的結果,也是廣大群眾和干部艱苦奮斗的結果。
毛田區可貴的地方,在于他們有雄心壯志。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腳踏實地地去干。對于當前群眾要求辦而又能夠辦到的事情,總是以飽滿的熱情,千方百計去辦;對于長遠性的建設,也根據需要與可能的原則,積極去辦。他們在工作中,堅持黨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傳統作風,把革命熱情和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把一般號召和典型示范結合起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依靠群眾的自覺來進行工作。他們在前進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畏難而退,而是敢于和困難作斗爭,不屈不撓地去戰勝困難。在受到挫折以后,不是灰心喪氣,而是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和學習別人的經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頑強地戰斗,繼續前進。
毛田區的經驗,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為社會、為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財富。同時,也證明了:領導者的責任,就在于啟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帶領群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依靠群眾,發展生產,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毛田的經驗,還告訴我們:鼓干勁,必須是鼓實勁,而不是鼓虛勁、鼓蠻勁。工作應當是扎扎實實的,指標應當是積極可靠的,措施應當是切實可行的。辦事情一定要按照黨的政策,一定要反復同群眾商量,學習外地的經驗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情況,不要生搬硬套。在群眾的干勁鼓起來以后,又要十分愛惜他們的積極性,十分節約地、十分有效地使用群眾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鞏固群眾的積極性,使群眾的積極性能夠經常的保持旺盛。
毛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色事跡,是一篇活教材。我們應當向毛田區學習,象他們那樣,更好地鼓足革命干勁,組織生產高潮,爭取今年農業大豐收。
原載1963年4月2日《新湖南報》第一版;
1977年4月2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轉載